close

  提要: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要鼓勵地方、基層、群眾解放思想、積極探索,鼓勵不同區域進行差別化試點,善於從群眾關註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
  慎海雄
  30多年的改革歷程,就是一部億萬人民用實踐和智慧創造歷史的英雄史詩。而且,這部史詩還在續寫中。正因為頂層設計呼應了基層群眾的意願,對接了基層的探索,在“頂層”與“基層”的良性互動中,改革才不斷取得突破,蹄疾步穩地向前推進。改革走到今天,在林林總總的硬骨頭和險灘暗礁面前,我們沒有其他捷徑便道,唯有老老實實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尋找答案、求得真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刻,習總書記關於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的重要論述,對於指導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牢記改革為民的出發點,堅持正確的改革方法論,找準改革的著力點與切入點,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改革開放事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習總書記深刻地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越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善於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善於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為深化改革開放夯實群眾基礎,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為。
  “善於從群眾關註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習總書記的這一指示,不僅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瞭聚焦的方向、突破的重點,也進一步闡明瞭“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一錚錚誓言。
  什麼是群眾關註的焦點?習總書記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作說明中指出,群眾普遍關註的焦點,莫過於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但我們國家仍然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黨的十八大以來,戶籍管理制度、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體系、司法體制、高校招生制度等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改革,出台了路線圖時間表,正加緊試點,簡政放權不斷推進,一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呼之欲出。各地各部門都要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審視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時不我待地通過制度安排、法律規範、政策支持,努力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凡不符合公平正義的舊規矩,凡造成不公引發民怨的領域和環節,都應作為改革的重點,真心誠意、實實在在回應人民群眾的公平關切。
  百姓生活的難點,往往也是改革的焦點和難點。中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國情、省情、區情千差萬別,更需要改革的具體指導性、針對性。地方和部門如果在醞釀和出台改革方案時閉門造車,搞些不痛不癢、大而化之的規劃,撓不到老百姓的“癢處”,這樣的改革即便推進得再順利,也沒有多少激動人心、提振信心的實際效果;甚至有可能淪為自說自話、自彈自唱的卡拉OK。因而,重大改革決策必須識民情、接地氣,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願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知民情、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要從群眾的“呼吸之痛”中找到環保改革攻堅的方向,從群眾“輸在起跑線之憂”中找到教育改革的目標,從群眾“看病難貴之愁”中找到醫改的方向,從群眾“信訪不信法之結”中找到司法改革的關鍵……每一個百姓生活的痛點,都是改革攻堅的切入點,就是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為了人民的集中顯現。
  改革開放時至今日,早已今非昔比。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已經大為拓展。要把改革推向前進,頂層設計的緊迫性日益凸顯。尤其是對那些制約我國未來改革發展的全局性、關鍵性問題,必須進行頂層設計。深水區的改革繁難複雜,許多難題,不可能找到一個一攬子方案一次性解決,必須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的改革智慧。因此,在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
  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就是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辯證統一。如何做到良性互動、有機結合?最根本的在於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而非從本本出發。只有尊重地方、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大膽鼓勵探索和創新,才能不斷為頂層設計提供腳本、積累經驗,完善頂層設計,防止頂層設計成為空中樓閣。而從實踐中得到完善的頂層設計,往往更接地氣,對改革探索的針對性、指導性更強。
  需要警惕的是,當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在對待改革上存在的三種不良傾向:一曰不作為。有的部門和幹部對中央的改革部署研究不夠、琢磨不透,凡事都要找出處,只知道亦步亦趨,依葫蘆畫瓢,對基層群眾的改革呼聲麻木不仁。在遇到具體問題時更多的是束手無策、無計可施;有的則藉口“八項規定”後管得嚴,以守規矩為名行不作為之實。其結果必然導致改革難有所成。這在一些經濟領域已非個別。二曰中梗阻。有的部門搞“選擇性改革”,合意的就抓緊乾,不合意的就扔一邊;對自己有利的改革加快推進,對自己不利的則虛與委蛇、敷衍了之。如有些地方大力推進的市場監管一體化改革,既精簡機構和人員,也增強了市場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但是,有些部委發現之後,認為自己的部門下麵“沒有腳”了,就橫加干涉,非要地方把牌子重新掛上為止。三曰念歪經。有的地方和部門在對改革舉措的細化和落實上,簡單化、功利化,結果使改革走了形變了樣。比如,中央從2013年開始,連續出台關於加快發展養老產業和健康服務業的政策措施,但有的地方和部門將養老產業異化成了養老地產,搞出一大堆打著養老名義的不倫不類的房地產,與中央發展養老產業的改革要求完全風馬牛不相及。這些傾向性問題的出現,主要在於有些黨員幹部片面理解改革發展,是踐行群眾路線不深不實造成的。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行得穩,就得依靠13億人民的力量。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人民是改革的主體,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改革,最終落腳點是人;國家的治理,根本立足點在基層。尊重地方、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就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只有源於實踐的頂層設計,才是充滿生機活力的藍圖。全面深化改革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
  (作者為新華社副社長)  (原標題: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ppdmzfd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