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核心提示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也許一開始只是出於興趣,你並沒有計較得失、權衡利弊,但堅持做下來就SD記憶卡成了一種積累,就會給你日後的發展創造出一種新的可能性。
  什麼外接式硬碟是有用,什麼是無用?
  我們通常會覺得,那些立竿見影的、可以讓我們直接拿到報酬、得到升職或者獲得利益的才是“有用的”,相反,不能立即見隨身碟效的就屬於“無用功”。於是我們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期待“付出-回報”的周期越短越好,否則就會抱怨世道艱難,人心不古。
  每件看似無用的外接式硬碟事情,其實都是有意義的。因此不要計較一時的得失,而是專註於事情本身,那些你意想不到的回報就會出現在未來的某個地方。
  “我把所有的錯都放在前面犯外接式硬碟掉了。”韓寒在一段視頻訪談里這樣說。
  話題圍繞著正在上映的電影《後會無期》展開,而其中最打動我的,是他談到電影開拍之前自己的狀態:“沒有積累,沒有之前的興趣愛好、衝動、躍躍欲試,以及對這種躍躍欲試做出的準備,你不可能把事情做好。技能是一種準備,知識是一種準備,人生經歷也是一種準備。”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職場。
  再周密的職業規劃也無法窮盡所有可能性,就像沒有誰可以精準預測自己的人生一樣。無論社會變遷、科技發展還是個人境遇的改變,都會讓我們的職業生涯充滿變數,所以更多時候,我們只能看到未來的大致輪廓,“彎路”在所難免。可是,既然一切都有可能改變,那麼當初那些看似毫無用處的事情,誰知道會不會就孕育出突如其來的機會呢?
  橫衝直撞的過程也是一種積累
  我的中學同學D最近接受了一家主流財經媒體的專訪,他現在的身份是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的CEO。
  照片里的D同學意氣風發。他的公司發展得很快,短短一年時間已經拿到數千萬元融資,招募了一班精兵強將,業務範圍迅速從北京擴展到全國。
  他的創業之路是從無數次碰壁開始的。最落魄的時候,他剛剛賣了房子,錢全部投入在建設一個病患社區網站上。有一次我們約好在路邊接頭,我開車趕到的時候,看見他正坐在馬路牙子上,抱著一本磚頭一樣的醫學辭典專心閱讀。你能想象吧,一個畢業於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文科生,從零開始學習醫學的難度該有多大。但他覺得,既然要做互聯網醫療,既然要和病患打交道,就得充分瞭解甚至進入這個行業,才有和專業人士對話的資格。
  一段時間之後,傳來的消息說D放棄了那個網站,改做APP了,賣保健品。現在想來,一方面是受移動互聯網熱潮的裹挾,另一方面,按照D的說法就是“需求太分散,不符合中國國情”。當時我們都覺得他挺虧的,這麼個耗費心力、傾家蕩產的搞法,還不如踏踏實實打一份工。
  APP是另一套玩法,從功能模塊到視覺設計再到用戶體驗,那陣子我們隔三差五就會收到D的郵件,就某一個頁面的設置甚至字體顏色征求意見。然後就是APP上架、完善功能、調整產品線、市場推廣……
  就在我們覺得D同學的事業已經逐漸走上正軌的時候,他又有了新變化——一個專業從事醫療健康咨詢的APP團隊熱情洋溢地拉他入伙。記得D當時對此的解釋是,這個團隊做的,正是他之前想做卻沒做成的事。
  我們都覺得他瘋了。30多歲的年紀,一次次地重新開始,一遍遍地做無用功,每次還都全身心投入,這人到底要幹嗎?在大多數人看來,從原點出發,總要朝著一個方向走才會有所積累、有所建樹;如果每次努力之後都要退回原點,再掉頭走向另一個方向,那麼之前的所有時間所有心血豈不是白白浪費了?
  但D同學卻是另一種思路。他說這是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你不可能等到一切條件都具備了才開始做事,只有不斷地嘗試,不斷地碰壁,不斷地瞭解市場規則和自身局限,才有可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機會——而這個橫衝直撞的過程,其實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積累。
  現在D同學的公司已經開始了第三輪融資,事業蒸蒸日上。這些年,他看似兩手空空一事無成,但實際上,他今天的作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之前的積累:從那個中途夭折的網站上他瞭解了市場需求,從那個被放棄的APP上他掌握了手機應用軟件的開發流程,而加入那個公司則讓他熟悉了產品、搭建了人脈,同時也更懂得商業合作的法則。現在,甚至就連如何讓整個團隊高效運轉,也受惠於他本科時被迫學習的專業知識。
  用D同學的話說,所有你吃過的苦都不會白費。
  放下得失是更高的境界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職場上守土有責,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完成好,不多管閑事,也不給別人添麻煩,就已經是相當盡職的表現了。而HR部門也會在簽勞動合同之前向你明確崗位職責,告訴你老闆發下來的薪水中都包含了哪些工作內容。
  除此之外,就只能算是義務勞動了。
  朋友小陸在公司里就經常幹些職責範圍之外的事情。小陸在一家保險公司做會計,從早到晚除了財務單就是excel文件,趕上季度末,更是忙得昏天黑地,弄不好還會被留下來加班。
  財務部門女同事居多,搞不定電腦的是大多數。IT部和他們不在同一樓層,有時候電腦出問題了,千辛萬苦地把技術人員召喚來一看,只是網線沒插好之類的烏龍。更何況IT部門人少活兒多,報修電腦重裝系統經常要排到3天之後,嚴重耽誤工作。每每這個時候,小陸總會挺身而出,抱著鍵盤鼓搗一陣子,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問題。
  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小陸有這個本事,而且他態度好,隨叫隨到,技術也不錯,於是辦公室里不管誰的電腦有了毛病,第一反應都是對著空氣大喊一聲:“小陸,幫我看一下這是怎麼回事。”小陸就只好放下手頭的事情,樂顛顛地跑過去排除故障。
  IT工程師們樂得有這麼個編外成員,因為小陸確實幫他們解決了不少麻煩。而小陸自己呢,本職工作一點也沒少做,而且還會被計劃外的義務勞動隨時打斷,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但他從來不抱怨,繼續興緻勃勃地做著“無用功”。他覺得自己喜歡擺弄電腦,幫同事的忙不過是順手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
  公司里,誰都覺得這個胸前掛滿“好人卡”的小伙子是個過日子的人,沒什麼雄心壯志,直到有一天小陸突然辭職了。他的下家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外資銀行,他要去做的事情恰恰是過去的“課外作業”——技術支持。新東家看上小陸的,正是他有金融行業背景,電腦技術水平高,熟悉相關軟件。
  曾經的無用功找到了用武之地。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也許一開始只是出於興趣,你並沒有計較得失、權衡利弊,但堅持做下來就成了一種積累,就會給你日後的發展創造出一種新的可能性。在職場上,步步為營是一種策略,而放下得失,盡可能多地做事則是一種更高的境界。說不定哪天,意想不到的機會就會自己來敲你的門。
  每件看似無用的事都是有意義的
  現實生活中的無用功往往會表現出殘酷的一面:你攻了半年的客戶突然轉投別家,你熬了3天寫出來的策劃被上司分分鐘“槍斃”,你準備了一個月的項目卻因為公司戰略調整被取消……遇到這種事情,換了誰都難免沮喪、失望甚至是憤怒。
  仔細想想,除了這些被迫發生的“悲劇”之外,其實每個行業、每個崗位都有些無可避免的無用功:你費盡心力帶出來的徒弟出師沒多久就跳槽了,你挨家挨戶推廣產品99%都是在白費力氣,你設計的5個方案只有一個被最終採用,你花了整個星期卻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應聘者……但這又怎樣?因為這些無用功的存在,你就不做事了嗎?
  或者換一個問題,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
  我們通常會覺得,那些立竿見影的、可以讓我們直接拿到報酬、得到升職或者獲得利益的才是“有用的”,相反,不能立即見效的就屬於“無用功”。於是我們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期待“付出-回報”的周期越短越好,否則就會抱怨世道艱難,人心不古。
  但是,如果我們能把視線放得長遠些,把利益反饋的期待從一個月放大至一年、五年、十年甚至是整個職業生涯的時候,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比如,3年前拒絕你的客戶對你的專業素養和執著品質念念不忘,現在他拿著一個更好的合作方案來找你。比如,你見的50個人中,49個都沒能給你帶來直接的經濟回報,但你卻從他們身上瞭解了各種各樣的信息,獲得了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經驗。比如,那個跳槽的徒弟有一天找到你,帶來一個你期待已久的合作項目。比如,你換了個新老闆之後忽然發現,之前被上司反覆折磨出來的創意,讓你在同行之中擁有了良好的口碑。
  每件看似無用的事情,其實都是有意義的。因此不要計較一時的得失,而是專註於事情本身,那些你意想不到的回報就會出現在未來的某個地方。  (原標題:無用功的用武之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ppdmzfd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